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毕竟,当时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国家,其武器装备超过了志愿军所能比拟的水平。而且,我们的敌人不仅仅是美国,还包括由美国领导的其他十个国家组成的联军。面对这一局面十分艰巨,但是毛主席一直秉持着“打得一拳开,免得十拳来”的信念,坚决派兵支援朝鲜。尽管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但也再次证明了毛主席所说的“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的观点。正如毛主席所强调的,武器装备只是战争胜利的一个方面,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人的力量。
事实证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和长津湖战役充分展示了人的力量的重要性。志愿军的坚定意志使得十国联军溃不成军。最近上映的电影《长津湖》引起了广泛反响,使大家重新回顾了抗美援朝的历史。除了这些经典战役外,抗美援朝还有一场歼灭战,即奇袭白虎团,也成为了战争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事实证明人类的勇气和智慧总能创造奇迹。
在1953年6月,当朝鲜停战协议即将达成之际,南朝鲜的李承晚企图破坏停战协议,集结兵力向北进攻。为了保护我方利益,志愿军决定对金城以南地区发起夏季反击战的第三次进攻。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奉命攻打南朝鲜军首都师第一团(即“白虎团”),旨在在军事上打击敌人、在政治上迫使敌人早日回到谈判桌前。为确保战斗的成功,师首长召开会议并进行了实地考察。
关键问题是采用何种作战方法。尽管大部分人认为应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但经过详细讨论后,大家认为这种方法可能会让敌人有机会逃跑,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使用传统的“扒皮战术”,敌人可能趁我军固守阵地之时对我们进行炮击和空袭,从而造成严重伤亡。经过详细研究,结合战役目标,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决定采取攻坚和穿插相结合、连续突破的方法。这个战法必须得到炮兵等的支持,整个师分成了三个小队进攻,第一梯队负责打开敌第一线阵地缺口,第二梯队专攻纵深主阵地,第三梯队则巩固阵地、扩大战果并击退敌人的反扑。连续突破指的是第二梯队在第一梯队尚未攻占主阵地之时立即发动攻击,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并拦腰截断首尾之敌。
白虎团在阵地上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防守,建设了大量坑道和坚固的工事,还布置了铁丝网、地雷等防线,深度达数十米,并配备了火力设施,对突破者构成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首长和参谋人员进行了多次研究,最终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选择在“白虎团”侧翼的外也洞以南寻找突破口,虽然这一区域的防守较弱,但不利于我军展开火力。另一个方案是将突破口设在直木洞至栗洞的正面,但这一区域对突击队来说很难接近。
在集思广益之后,大家决定把突破口设在直木洞至栗洞的正面。尽管这一区域的防守严密,但经过火力支援后问题不大。随后,由第607团侦察排组建了一个精干的“化装袭击班”。他们的任务是伪装成敌军,渗透进入白虎团团部的二青洞,突然袭击“白虎团”的指挥机关,摧毁敌人的指挥系统并打乱防御布置,为主力部队全歼敌军创造有利条件。对于这个任务,首长非常重视,政委苏克亲自为战士们鼓劲,这极大地提升了将士们的士气,增强了胜利的信念。在杨育才指挥下,这支“化袭班”穿越重重关卡和障碍,抵达白虎团团部的二青洞附近。此时,突然听到了车辆轰鸣声,原来是首都师机甲团增援“白虎团”的二营车队,这是敌军集结的地方。面对这一局面,杨育才果断下令:两人一辆车,趁敌军混乱冲过公路,集结在公路对面的白杨树下。
他们奋勇冲锋,迅速冲到了公路对面。随即,杨育才立即命令重新分组。总共编成了4个战斗小组,每组3人,其中1组负责接近敌警卫排,突然开火,歼灭敌人,以确保其他3个小组的行动顺利。第2组负责攻打敌团部东北角的炮兵指挥室,并支援第3组战斗。第3组负责歼灭“白虎团”团部作战室内的敌人。第4组负责歼灭混乱之敌,并摧毁敌人的汽车,然后支援第2和第3组的战斗。在14分钟内,“化袭班”全歼了白虎团的首脑机关,使敌人陷入混乱,为正面进攻白虎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次奇袭展示了特种作战的精准性、低伤亡、快节奏和小规模战术的特点,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可以说是人类军事历史中少有的经典战例之一。这些战斗情节与抗战电视剧如此相似,但它们是真实发生在战场上的。因此,许多战场上的真实事例可能比抗战神剧更为神奇。
志愿军直木洞敌人杨育才白虎团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Powered by 足球波胆其他比分是多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